施行一年,这些保护未成年人的措施成效如何?

发布时间:2022-06-08 11:57:49    来源:     手机版 我要报错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题:施行一年,这些保护未成年人的措施成效如何?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加强网络保护、防治校园欺凌、强制报告制度……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全方位保护“少年的你”。

一年过去,这些措施成效如何?“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网络保护:游戏、参与直播受限 仍有漏洞待补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一章,对预防网络沉迷、网络消费管理等作出规定。

一年来,各相关部门接连发力:去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明确非规定时间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今年5月,中央文明办等4部门发布意见,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

各网络平台予以响应。腾讯禁止12周岁及以下未成年人在游戏内消费、对55周岁以上实名用户的夜间游戏登录进行人脸识别。去年第四季度,国内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占比下降至0.9%。快手将没有家长授权的高度疑似未成年人账号纳入青少年模式并限制开播功能,目前已有上万个用户被强制纳入该模式。

尽管采取了不少措施,但记者调查发现,仍有未成年人设法“绕过”防沉迷机制。有福建家长反映,孩子借上网课的机会“顺走”家长手机,利用家长的实名认证玩游戏、购买游戏装备。

对此,北京康达(厦门)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翼腾建议,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真正构筑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防火墙。

针对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部分未成年用户“悄悄打赏”问题,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沈爱国表示,家长要看管好自己的网络账号和关联的金融账户;同时,相关平台也要升级技术措施,及时发现并制止疑似未成年用户的打赏行为。

欺凌防控:制度逐步完善 仍存发现难、认定难等问题

暴力殴打、语言谩骂、集体孤立……学生欺凌问题频频挑动公众神经。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措施密集出台。

去年9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针对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构建专项保护制度;今年5月1日起,每所中小学校要至少配备1名法治副校长,参加学生保护委员会、学生欺凌治理等组织。

地方立法方面,《辽宁省校园欺凌防治条例(草案)》于今年4月进行了一审;北京、上海、河北、甘肃等地的地方法规也对校园欺凌问题作出规定。

一系列组合拳之下,问题改善明显。据最高检统计,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校园暴力和欺凌犯罪案件较2018年同期下降74.7%。

但记者调查发现,学生欺凌仍存在“预防难、发现难、认定难、处置难”等问题。有教师反映,在一些“疑似”校园欺凌案件中,界定标准不清晰,给定性处置带来困难。

对此,《辽宁省校园欺凌防治条例(草案)》以专章形式,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处置等环节逐项明确具体措施。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校长傅巍川表示,在立法规范的基础上,还应制定配套措施,细化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等各方主体责任,依法依规科学处置,让校园欺凌防控机制运转更有效。

强制报告:一批隐蔽案件被发现 加大对不报告的刚性约束

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往往发生在“隐秘的角落”,难以及时发现。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大亮点是吸纳了此前在实践中效果良好的强制报告制度。

入法一年来,该制度作用明显。最高检日前通报了一起典型案例:辽宁省东港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强奸少女案时发现,2021年10月,东港市某门诊部妇科医师季某某在明知当事人孙某某为未成年人,在无监护人陪同、签字确认的情况下,为其进行人工流产手术,且未向有关部门报告。检察机关向东港市卫生健康局通报相关情况,建议对涉案医疗机构和人员依法追责。该门诊部随后被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相关科室被注销;医师季某某被给予暂停六个月执业活动的行政处罚。

据最高检统计,今年一季度,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西、宁夏等地强制报告案件量同比均增长一倍以上。

“强制报告‘每案必查’机制建立以来,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线索源于强制报告的有2854件,一批隐蔽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得以及时发现。”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厅长那艳芳说。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其它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作者

换一批